| 中国风水,探其概念渊源,据说产生于伏羲氏时期。在《诗经》、《仪礼》、《周礼》、《孝经》里,以及选择住宅和墓地的卜筮术与相地术中可看到。周朝时,风水术大为发展,但正式的记载始于汉代,而到了六朝时代,风水理论的哲学基础又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。
何谓“风水”呢?《辞海》解释是:亦称“堪舆”,中国的一种迷信。指住宅、坟地等所处的地理位置,如山脉、河流走向等,是将地貌风物人格化,带有原始泛神论色彩的迷信学说。
《现代汉语词典》里对“风水”的解释则是:指住宅基地、坟地等的地理形势,如地脉、山水的方向等。迷信的人认为风水的好坏可以影响其家族、子孙的盛衰吉凶。
从概念解释上观察,风水明显存在着浓厚的封建迷信成分。近日备受社会热议的风水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事件,笔者认为,风水进非遗名录需谨慎为好。
笔者注意到,虽然目前对于风水是否称得上文化遗产尚未定论,但社会对风水的热捧却未曾停止。房地产开发商希望楼盘热卖,开工前必请风水师指点;百姓乔迁新居,从家具摆设到睡床方位,都有一番风水考量;而关系子孙才丁兴旺的祖坟就更不用说了。即使在中国官场,对风水的“热爱”之声也不绝于耳。重庆市烟草公司原副总经理冯某历时3年修建一座豪华“活墓”;山西交口县被曝出县委大院为“补风水”,内有深埋达6年的“镇邪物”、“升官符”;河北高邑县被指因政府大门风水不好,在街上放报废战斗机喻意“飞黄腾达”……
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,风水有其科学与迷信交织、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特点。但假如将风水抬升至非遗名录加以保护的高度,那则不单纯是文化传承,在另一方面也必须充分考虑其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。
不可否认,风水中关于人们住房方位、气温、通风情况、居住心理等方面确实有着较高价值和一定科学性。但一旦将风水“正名”进入非遗名录,那么中国到处萌生的“风水师”以及风水龙脉也就有其光明正大存在的依据了。倘若如此,则是阴阳先生、神婆们大行封建迷信的时候到了。由此而知,风水得以“正名”,对社会风气的伤害则是不可限量的。
其实,无论最后风水能否入非遗名录,世人对待风水的态度应该是汲取精华,弃其糟粕,继承传统的精良结晶部分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。 |